2012年2月12日

推荐一个“思想史上的失踪者”——张鹤慈

“思想史上的失踪者”,语出朱学勤。这次“方韩之争”给我的最大收获是,认识到国内很多享有盛誉的专家、学者、公知之流是很不靠谱的。他们要么屁股决定脑袋,要么利益驱散良知;在碰到真正重要的问题时,要么装聋作哑,要么颠倒黑白;其显示出的专业素养令人惨不忍睹。这些人之所以被赞赏,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们多有见地、多有思想、甚或多么勇敢,而是因为,他们的言论满足了普通消费者的政治需求。言论变成了快餐式的消费品,而真相永远是其中最土的、最不时髦的大陆货,人们更喜欢正义、自由、民主、和谐这些高端品牌。大家认为,言论这东西,只要牌子好,即使用料普普通通,哪怕偷工减料、偷鸾转凤,甚至金玉其外、败絮其中都无所谓。一个不学无术的高中退学生能够行骗江湖13年之久(或许还要更久),除了商业集团的强大包装和操控能力之外,更重要的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只看牌子、不看内容的消费土壤。

令人欣慰的是,在这样一个喧嚣无比、急功近利的快餐式消费社会,仍然存在一些秉持良知、理性思考,既不哗众取宠,又不犬儒世故的思想者。我要推荐的张鹤慈就是其中一位。他只是一个洗衣店的老板,只是被迫旅居海外的华人,但他不站队、不激愤,热情观察、冷静思考。其学识之广博、观点之精辟,思维之清晰、逻辑之严密,令人赞叹不已。他曾入狱15年,从未上过大学,这样的经历而有这样的见地和思考力,更是让我惊讶。后来才知道,他是鼎鼎有名的张东荪的孙子,难怪!张东荪是我认为的中国最具独立思想体系、真正中西贯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。大概是基因、家族环境和其独特的青年磨难造就了现在的张鹤慈。

张鹤慈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他在这次方韩之争中的表现。他并没有像方舟子那样专门研读(署名)韩寒的作品,而只是打酱油路过,但却找到了好几个很有份量而被其他人忽略的疑点。例如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参赛时间和最后颁奖时间的疑点,《求医》一文写作时间的疑点等。这里仅举一例说明张鹤慈的思考力。我之前一篇博文曾说,用韩寒以前的文章区分“的、地、得”和现在的文章不区分“的、地、得”不能作为韩寒有代笔的证据,看了张鹤慈的分析后,我认为我的结论不正确。张鹤慈指出,这里的关键不是以前区分而现在不区分的问题,而是以前区分,现在不区分的问题。一个人的意愿可以变化,但(语文)能力通常不会退化,“以前区分”和“现在不区分”不矛盾,但“以前能区分”和“现在不能区分”就构成了矛盾。韩寒自己说,他现在的文章要授权很多人帮他改“的、地、得和错别字”,在这个语境下,不区分“的、地、得”就是能力问题而不是意愿问题。所以,“的、地、得”仍然是一个质疑韩寒有代笔的有力证据。

张鹤慈的另一个优点是,他的微博完全没有口水式的发言,几乎每一条微博都言之有物,也从不动粗口。他在微博上的个人简介是:“公共舆论在今天吃惊的程度上为外行或怪异者、为居心叵测或卖狗皮膏药的人所操纵,一个尚有闲暇从事写作工作的人难以将忧虑缄藏于心”。围观了这次方韩之争后,我认为他对于中国公共舆论的判断相当准确。

1 条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