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4日

听到热泪盈眶的流行曲

听完颇受推崇号称神曲的《忐忑》,发现果然有过人之处。全曲没有一句完整的歌词,全是哼哼呀呀的象声词,加上歌手(或许称为歌唱家更恰当)演唱时的夸张表情,即使你不喜欢,也不得不赞叹这世上还有这样的歌和这样的唱法。据说王菲听完也蠢蠢欲动,结果尝试翻唱未遂。

这首完全谈不上有美感的歌(这是原唱自己也承认的)竟然会在网上大肆流行,实在让我对流行这个概念迷惑了好一阵。但细细一想其流行也有道理,这道理就是它的技巧性。这技巧性激发了人的挑战欲,王菲只不过是众多蠢蠢欲动者之一。网上尝试翻唱的人已经不计其数。还是我原来的看法,艺术之为艺术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巧性,没有技巧性的艺术很难成为经典。

当然,这首歌(或许称为曲子更恰当)能大行其道除了对唱法的技巧要求极高外,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融合了很多中国戏曲的唱法,这让我对中国的民族艺术有了点信心。我在大学时代时曾经迷过一阵古筝一类的中国古典音乐,觉得很纯,很有韵味。后来接触西方的古典音乐后发现,国乐的表现力还是太弱,不能完全调动人的情感。经这首神曲的演唱者龚琳娜一演绎,发现原来我们自己还是有些很好的东西,完全不必妄自菲薄。不过令人汗颜的是,神曲的作者仍然是个老外。就像至今最好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书也是老外写的。

另一个值得思索的现象是,网上对这首神曲的解释五花八门,王菲也有一个颇像那么回事的解读。但令人讽刺的是,神曲的作者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完全没有任何明确的主题思想,纯粹是出于技巧性而创作出来的。由于出来的效果起伏跳跃大,有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体验,所以才被冠以《忐忑》之名。这个很像很多数学上的发现。最初一些结果完全是数学家出于技巧性玩出来的,后来却发现还有这样那样的用处。形式的力量有时候超过内容本身。

听完神曲又去网上听了演唱者自己推荐的《相思染》。结果不得了,一首流行曲竟然听得我热泪盈眶。听的时候完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相思的情绪,但却不知不觉被演唱者的声音打动。这首歌是由龚琳娜和一个葡萄牙歌手合唱的。前面两人的和声非常优美,最后两人合唱的高潮部分也很有感染力。令人吃惊的是,即使是龚琳娜单独演唱的那部分也非常有感染力。乍一听很像齐豫的风格,但又比齐豫的音色更丰富。不得不承认,龚琳娜的高音非常有穿透力。这也改变了我对人声的看法。有人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因为加入了人声所以更有感染力,以前还不觉得,觉得破坏了交响曲的纯粹性。现在看来人声有它的魅力。当然,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声的感受可能是不一样的。龚琳娜也说,最初她在德国演唱时,她自己很得意的高音却让听众听得倒退三尺。同样的,中国人也很难欣赏到西方歌剧中的人声有何美感。

还有一首《山中问答》也不错,这是一系列以中国古诗词为主题或歌词的几首曲子之一,个人觉得是最好的一首。以前邓丽君、王菲等人也以中国古诗词填过歌词,但完全不伦不类。中国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和韵味完全体现不出来。这首《山中问答》算是比较成功的结合,歌词没有用原诗,属于借题发挥的。

最后推荐一首《自由鸟》,是演唱者龚琳娜填自己填的词,中间照例有一些伊伊呀呀的词,但和曲配得非常协调。前后两段词反差非常大,先喜后悲,听完竟然有些小小的悲凉。相信很多人听完会心有戚戚焉。

不多说了,赶紧去听听吧,大都是现场版的,优酷、土豆上都有。用Firefox的一个叫downloader的扩展可以在听的时候顺便下载下来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